六月十二日,中超控股(002471)发布的一则通知引起市场注意,由于业绩预告公布存在延迟,该公司及其财务主管被江苏省监管机构出具了提醒函,这一违规操作使企业声誉受到影响。
违规事实曝光
2023年4月15日,中超控股披露了《2022年度业绩预告》,表示全年净利润可能出现负值,范围介于3500万至5500万元之间,与上年相比降幅预计在227.76%至300.77%。4月20日,《2022年年度报告》正式发布,确认实际净利润为-4795.90万元,同比下滑幅度达到275.07%。依照相关条款,若预估的年度收益呈现亏损状态,须在财年终止后的三十日内进行通报,中超控股未遵循此规定,存在违规行为。
监管规定解读
公开企业必须依照准则,准时且精确地发布经营状况数据。预估收益不佳的企业,须在财年终止后一个月内预先告知,此举旨在维护股东知情权益,助其基于真实资讯作出判断。中超控股直至四月十五日才公布内容,数据传递滞后,损害了投资人的权益,触犯了行政条款。
责任主体认定
官方通告指出,李川冰担任公司财务主管,对违规行为承担核心责任。财务主管在财务信息发布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,需恪守本分,勤勉工作。李川冰未能恪尽职守,致使业绩预告发布滞后,暴露出企业内部管理及监督机制存在缺陷。
企业发展历程
中超控股原先为中超电缆,该企业始建于2005年,2010年9月完成上市交易,此后借助并购整合等手段,逐步演变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。2015年8月,企业更名为中超控股,同时设立新的中超电缆公司,旗下目前包含江苏中超电缆、科耐特输变电等数家下属机构。此次违规行为,可能对公司后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。
市场影响分析
此次违规行为导致中超控股声誉受损,投资者或降低对其信心。股市中,股价或受波动影响。公司后续的融资活动、合作机会或面临阻碍,其他机构应引以为戒,强化信息发布管控。
后续应对思考
中超控股应强化内部管控,健全信息公开机制,提升财务团队的业务能力和责任担当。此外,该公司须主动配合监管机构的监督,纠正存在的不足。市场参与者应持续关注该企业的最新进展,审慎作出投资决策。
中超控股能否在未来实施有效方案以完善信息公布环节?期待读者发表意见,支持相关功能,转发该篇文章。